政府信息公开
政  策
  • 规章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政府规范性文件
    • 部门规范性文件
  • 政府文件
  • 部门文件
  • 历史文件

雅安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关于对市政协五届第三次会议第138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发布时间:2024-07-30 09:58 浏览次数: 字体: [ ] 收藏 打印

市政协石棉委员学习活动小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 建民族走廊乡村振兴典范的建议》(第138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乡村农文旅产业的兴盛,对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乡村文化、促进城乡互动等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对推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此,我们坚持以农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路的发展理念,把发展农文旅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市民族地区文化内涵及深层价值,加快培育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关于“立足禀赋,做精规划”的办理情况

(一)突出重大规划引领。制定出台《大力推动文旅兴市的实施意见》《雅安市文旅产业片区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文件,统筹谋划全市文旅产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坚持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区域联动,立足各县(区)资源禀赋和地域文化特色,编制《雅安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雅安市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雅安市环贡嘎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总体规划》《雅安市以农促旅农旅融合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策划方案》,以及30个乡镇级片区旅游专规(专章)等,进一步明确各县(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特色重点。目前,已构建较为完善的市、县、乡(镇)三级文旅规划体系,对石棉、宝兴等重点民族地区农文旅产业发展均有统一规划部署。

(二)突出示范创建带动。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先行原则,根据全市农文旅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明确重点支持名山区、汉源县打造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牛碾坪、九襄打造全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天府旅游系列名牌以及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抓手,以创促建,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建成乡村类A级景区29家、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农业主题公园8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创成天府旅游名县2个、天府旅游名镇3个、天府旅游名村4个、天府旅游名宿1个、国家甲级旅游民宿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名山区创成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雨城、名山、芦山、宝兴入选首批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

(三)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百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全域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高岗村模式”,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95%以上。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三清三整两提升”(清理废弃杂物、清理村内沟渠、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整治乱堆乱放,提升文明生活好习惯)为重点,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2023年以来,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602户。推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千村示范工程”,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二、关于“文化注魂,精准融合”的办理情况

(一)实施乡村文旅精品工程。一是建好精品项目。实施花舞田园农旅综合体、龙滩子、草科温泉小镇、鱼子酱特色小镇等乡村旅游精品项目20余个,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型、旅游度假型、农耕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体。持续提升雨城、名山“天府旅游名县”品牌影响力,推进花海果乡等“天府度假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茶旅融合、林旅融合、果旅融合、渔旅融合等5大主题农旅融合精品线路,“世界茶源寻根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打造精品民宿。以旅游民宿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先后召开全市旅游民宿发展工作推进会、全市旅游民宿交流推进会,研究完善旅游民宿建设指导意见、总体策划、评定标准、支撑政策“1+3”政策体系,通过国有企业建设一批、招商引资一批、整改提升一批“三个一批”,加快打造“熊猫雅宿”品牌体系。目前,全市共有民宿190家。三是办好特色会节。高水平承办四川省第十四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川藏农业交流合作暨雅茶西藏行等重大会节活动,成功举办“茶和天下·雅集”主题文化对外交流活动、2023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汉源梨花节等乡村会节活动50余个,举办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健康跑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打造“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环茶马古道”“年猪文化旅游节”等一批赛事节庆品牌。

(二)实施乡村文化兴盛工程。一是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把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编制《雅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指南》,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方案》《2024非遗工作大提升实施方案》,着力构建保护传承体系化、文化空间活态化、传承传播品牌化、融合发展常态化、体验智慧化工作格局。依托蒙顶山、牛碾坪、神木垒、严道古城等景区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将大师工作室、传习所、非遗工坊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开设“千名学子蒙顶山采茶”、砂器烧制体验、“蒙顶山‘寻茶探秘’之旅”等研学旅游课程。成功创建蒙顶山茶、荥经砂器2个“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省级非遗品牌,认定非遗工坊27家,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建立“非遗保护中心+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博物馆”保护体系。二是打造民族特色品牌。打造“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火把节”“上九节”“环山鸡节”等民族文化品牌,编撰《雅安民族团结史料汇编》《雅安民族团结故事》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文化精品,挖掘、保护国、省、市非遗文化品牌项目47个,创建形成富有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印发《雅安市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望鱼古镇、古路村、硗碛藏族乡夹拉村等古村落提升,打造一批有生产、有生活、有生气的乡村旅游重点村。组织传统村庄院落民居甄别行动,保护性包装蟹螺堡子、和平藏寨等,成功申报国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48个。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编制17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加强古建筑遗址、石窟石刻等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优秀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一村一档”推进传统村落建档,结合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和地震灾后恢复,持续推进雨城区上里古镇、石棉县安顺场镇及雨城区五家村、望鱼村、后盐村等基础设施提升,完成石棉县蟹螺堡子、俄足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银锭虎堡子和汉源县平等村等6个传统村落“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

三、关于“科技赋能,做强产业”的办理情况

(一)构建联农惠农机制。一是育强人才。出台《雅安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十二条措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建立在外雅籍人才资源信息库,依托商会、驻外机构、“双招双引”工作站等建立“人才回引”工作站。支持乡村文艺社团、鼓励传统技艺人才、非遗传承人创办乡村振兴特色企业,重点培育蒙顶山手工茶、荥经砂器、芦山根雕、宝兴汉白玉雕刻、天全竹编等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采取”专家走出去、培训请进来“方式,对农文旅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服务技能、互联网营销等专题培训。指导雅安市酒店与旅游民宿围绕“1家星级酒店+多家民宿”开展结对合作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在保持个性“非标”特色的同时,进行“标准化”管理。二是育强主体。创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模式,探索小农户发展成家庭农场,通过提档升级,单独或联合创立农业公司的培育路径。大力推行“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订单”发展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达成订单农业、托管、代养等合作方式,构建起全链整合、统分结合的经营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34家、家庭农场6432家。三是科技赋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积极创建雅安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实施“揭榜挂帅”科技创新项目,建成省、市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21个。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快推进“5G+无人机+文旅”多场景应用和多元化发展,搭建雅安智慧文旅服务监管平台,“智游雅安”公共服务平台完成方案设计,正在推进综合监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推广平台及大数据服务系统技术开发,积极推进农旅大数据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成129个文化馆分馆、143个图书馆分馆,133个文化站(街道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乡村“十里文化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健全。高标准打造村史馆50余个,开展亭、廊、路一体打造,开发非遗技艺体验、民俗表演、观光采摘等体验产品,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进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补短五年计划,加强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和管理养护,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2023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737公里,其中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220公里,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路223公里,进一步畅通农村路网,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交通支撑。加强乡村供水保障,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范达标率100%。

四、关于“顶层布局,健全机制”的办理情况

(一)强化统筹协调。落实乡村产业振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工作指引,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文体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统筹推动农旅融合工作落实。开展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支持名山区、汉源县、石棉县等打造全市农文旅融合示范,持续推进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天府度假乡村建设。

(二)强化投入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持续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每年匹配不少于50%资源用于发展农文旅产业,撬动各类经营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农文旅产业,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商品研产销等方面给予支持。自2015年起,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从强龙头、提质量、创品牌、活营销等方面推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

(三)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大力推动文旅兴市的实施意见》《雅安市旅游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加快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对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引领。对首次进入四川省文化旅游产业优秀龙头企业名单的文旅企业、新创建国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创建主体、新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等予以奖补,最高一次性奖励达1000万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由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牵头,结合《雅安市以农促旅农旅融合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策划方案》《全市“十五五”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等,聚焦我市农文旅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短板,进一步明确重点工作、细化责任分工,扎实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加强规划提级管控和业务指导,指导石棉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县(区),制定农文旅发展实施方案。由农业、文旅部门“双牵头”,推进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推进机制,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业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农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二)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支撑。一是完善硬件设施。进一步统筹涉农、涉旅项目资金,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配套”,实施产业基地景区化改造,持续完善乡村旅游硬件配套设施水平。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入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环境美丽宜居。二是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数字化水平,为游客提供在线预定支付、智慧导览解说、云旅游等服务,提供标准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体验。着力提高乡村治理管理水平,健全支撑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骨干人才群体的“头雁”效应,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实现“强组织、兴产业、美生态、树新风、促增收”。三是壮大实施主体。优化投资运营环境,大力支持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建设乡村休闲旅游,积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帮助扶持小微企业孵化成长。发展壮大合作社,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合作社从事乡村休闲旅游。用好用活《雅安市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十二条措施》,加快布局农文旅人才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支持城市居民、退休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回乡返乡创业。

(三)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态。“吃”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旅游餐饮提升计划,加大乡村旅游餐饮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创新开发“九大碗”“长街宴”“土司宴”等乡村旅游美食菜品,培育一批乡村特色美食店、美食村。“住”方面,大力培育精品旅游民宿和民宿集群,推进旅游民宿大众化、多元化、品质化发展,打造“美食民宿、生态民宿、文创民宿、康养民宿”等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民宿产品,形成单体精品民宿、民宿特色村(寨)、民宿发展集群及民宿发展带的空间发展格局。“行”方面,推动乡村风景旅游道建设,美化提升道路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合理布局服务区、观景台、自驾车营地、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将沿线景区景点、名镇名村、特色村寨、传统村落等串珠成链,打造乡村旅游流动风景线。“游”方面,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以城市郊区、景区周边、特色村寨、古镇古村等区域为重点,整合乡村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城郊休闲、文化体验、田园康养、避暑御寒、户外运动等主题特色鲜明的乡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购”方面,紧紧围绕全省文旅大会主题,突出雅安特色,实物伴手礼与数字伴手礼相结合,打造5款实物产品和1系列数字藏品。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提升农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等的创意设计水平,打造彰显乡土气息、独具乡村特色的“雅字号”乡村休闲旅游商品。“娱”方面,创新乡村“夜经济”,因地制宜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同时,推动旅游与农业、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森林康养、科普研学、户外运动、数字演艺、VR体验等深度体验业态。

(四)进一步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实施好乡村民俗文化复兴与创新工程,结合现代文明审美需求,从有形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中找好“聚焦点”,从无形的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手工艺中找到“闪光点”,创新开发参与性强的文化体验项目,使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实施好乡村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工程,依托丰富乡土文化、多样农耕体验、精彩农业节庆,围绕雅安特色资源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农耕文化微博物馆(展览馆),开发一批农事体验项目,研发一批农业研学课程。

(五)进一步培树乡村旅游品牌。深化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统筹推进天府旅游名镇名村与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一体化建设、一体化认定,力争3年内有1-2个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大力培育“雅字号”乡村品牌,依托农村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一批乡村文创和旅游商品基地,联动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省旅投集团和祥源文旅,借助省上平台和智囊团培育雅安文创,开展乡村文创产品研发,推动“雅字号”特色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等资源,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开发雅茶、雅果、雅药等系列乡村文创产品。

(六)进一步聚焦和美乡村之“要”。持续开展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建设产业优势鲜明、服务功能健全、乡风民俗良好的美丽休闲乡村,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村融合发展。实施“百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每年在全市554个行政村中遴选100个左右的村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在86个乡镇中遴选15至20个乡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在此基础上确定1至2个示范县,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域示范、全域提升。以产业发展为带动,进一步加快壮大“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之以恒实施“品牌兴茶”战略,加快打造百亿级川西调味品产业园区,构建鱼子酱产业集群,以拳头产业开辟农业发展“新赛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电子政务科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2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65    蜀ICP备13021309号-1

Baidu
map